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文件
关于印发《克虎镇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2021年06月28日 17:20:00 来源:临县克虎镇人民政府

  克政发〔2021〕72号

  

  关于印发《克虎镇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委,镇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克虎镇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克虎镇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2日 

    

    

  克虎镇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镇是临县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镇(乡)之一。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危害大,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极大,特别是因土地开发、切坡修路、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为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21〕31号)《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办发〔2013〕12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及《中共临县县委办公室 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临办发〔2019〕7号)《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县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精神,做好我镇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2021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全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我镇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连绵,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落差大,自然地质条件脆弱,截至2020年底,有入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全部为高陡边坡),威胁人口85人,威胁财产总额187万元。按险情等级划分:全部为小型;按灾种划分: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1处。 

  全镇面积全部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威胁重的基本形势短时期内难以扭转。 

  (二)全镇降水趋势预测情况

  预计2021年全镇降水量与历年同期比较,大部分村比常年偏多。其中春季、秋季大部分村降水量偏多,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秋季大部分村平均气温偏高,易触发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发育规律,结合2021年气候预测和我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降水气温关系的分析研究,全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冰雪冻融期(3—5月),这一期间内气温逐渐升高,土体解冻,受土体冻融及土体中的地下水作用的影响,易发生坡体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二是主汛期(6—9月),在时空上降水量分布不均,局部连续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因素

  2019年我县沿黄公路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易引发地质灾害,339省道段等边坡高陡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镇周边、各村所在地周边切坡建房、开发建设等活动,易形成新的崩塌、滑坡隐患点,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 

  根据全镇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2020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2021年全镇降水趋势初步预测,预计2021年全镇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将呈增长趋势,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极端气候、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仍然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局部短时强降雨可能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剧烈,违法建设致灾的态势从根本上难以扭转,若在人口集中居住、威胁严重的地区发生地质灾害,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镇2021年面临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二、2021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河谷区和黄土丘陵区,该区地形复杂,地貌单元主要为河谷区和黄土丘陵区,细小冲沟发育,斜坡受河流侵蚀作用明显。该区人口较密集,人类活动较强烈,以修路、修建房屋及农耕活动为主。该亚区发育地质灾害点4个,其中崩塌3个,不稳定斜坡1个。 

  (二)重点预防地段

  重点预防地段主要包括:国省道、县乡公路、沿黄公路沿线区域,重点防护道路两侧边坡因雨水渗透及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各类工程建设重点预防汛期采场和工程深挖削坡诱发地质灾害隐患或造成滑坡、崩塌灾害;高陡边坡下村庄、学校、居民点、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防止春季解冻期和汛期山体崩塌、滑坡灾害;镇周边削坡建房区域和镇移民村削坡建房区域是重点防控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的政治高度,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等明确要求。 

  各村委、镇直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狠抓隐患排查,强化监测预警,落实应急预案,既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又防灾有方、治灾有法、救灾有略,着力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挑战,切实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积极防范、科学应对、高效处置各类突发地质灾害事件。 

  2.严格落实村委主体责任

  各村委、镇直各有关单位要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支部领导、村委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化、扁平化防治工作新格局,全面落实村委主导、行业共治、全民参与的防治管理机制,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充分认清当前地质灾害防范的严峻形势,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各村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态化贯彻全年,按时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及时发放“一书两卡”,督促隐患点责任人、监测人、受威胁单位和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巡查监测,组织开展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宣传培训、防灾演练等工作,做好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 

  各村委会(社区)具体组织区域内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灾(险)情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等工作。 

  3.强化部门责任分工

  镇政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党政办、国土、学校、水利、派出所、财政、民政、通讯、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为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国土所,负责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副镇长武玉明兼任。 

  国土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的普查、详查、排查;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工作;承担全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承担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道班负责负责县、乡公路(国道、省道)沿线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公路沿线和危害交通干线附属设施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负责对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志设置;组织县、乡公路(国道、省道)交通沿线路域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抢险和修复工作,确保抢险救灾道路畅通。 

  学校负责危及校舍安全的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和治理工作;编制中小学校区(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灾害发生时做好在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和疏散工作,组织修复受损校舍,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 

  镇水利站负责河道、水利设施影响范围内地质灾害的排查监测、治理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负责对河流沿线地质灾害隐患和水利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治理;负责对灾区供水、水情汛情监测及地质灾害引发的次生洪涝灾害的处置。 

  镇派出所负责对受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打击蓄意扩大化传播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违法活动。 

  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实施意见》和《临县机构改革方案》具体要求,明确职能分工,细化目标责任,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全面做好群测群防

  各村要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建设,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每个隐患点要选择长期在村居住并工作积极的人员担任监测人,加大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能力。 

  (二)重点环节,扎实推进

  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在汛前加强排查黄土丘陵区、旅游区、交通干线、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移民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特别是对高陡边坡要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严格执行“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总体要求,对以前排查出的高陡边坡隐患进行“回头看”,要科学制定防灾措施,逐项落实,确保安全。对纳入日常监测的隐患点,要按照要求设置警示标识牌,进一步明确监测人和责任人,严格落实监测监控措施,发现情况变化要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群众撤离。 

  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省、市、县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 

  加强学校、新建村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实需要建设的而又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立即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消除隐患后方可建设。 

  各村委、镇各有关单位要坚持汛期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带班领导、值班人员要保持24小时在岗和通信畅通,各级应急分队要时刻保持足够人员在岗。严格执行国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规定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类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 

  速报时间: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事发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村或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镇人民政府书面报告。紧急情况时,可先通过电话报告。当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复核确认,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同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速报内容: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报告突发地质灾害信息,应当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首次报告时可以先简要报告,并做好续报,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三)狠抓预防避让,推进治理搬迁

  各村委、镇要进一步落实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实施主体责任,坚持搬迁底线原则,按照搬迁一户减少一户威胁,搬迁一村减少一个隐患点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已实施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搬迁户,旧房必须全部拆除,坚决防止人员回流。要强化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搬迁户信息管理,及时健全搬迁工作资料,确保资料合规、齐全、真实。 

  (四)加大宣传培训,搞好应急演练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结合“4.22”世界地球日、“5.12”中国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和“10.1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等时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制作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图册、刷写标语口号、播放公益广告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继续开展“进千村入万户”宣传活动,深入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学校、居民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到点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识灾、避灾能力。 

  全方位培训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加强对各村负责人、地质灾害防治骨干培训,进一步提高巡查排查、应急处置和协调管理能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群测群防员进行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履职尽责能力。 

  加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力度。汛前各村、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进行以避险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努力提高政府和部门的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干部群众对应急防灾预案的认知程度,实现面临险情时能够有序、有效撤离的目标。 

  (五)夯实防治基础,提升防治能力

  科学制定防治方案。镇国土所会同水利等部门进行年度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研判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科学确定地质灾害重点时段与重点区域,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科学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周密部署防治工作。 

  推进全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突出地质灾害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严格落实《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逐步解决我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少、防治能力弱、技术装备差、业务基础薄弱等问题,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六)落实防治责任,严格奖惩制度

  各村委、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进一步明确分管责任、落实工作责任、抓实直接责任,依据职责抓好工作落实。要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并向社会公布,增添社会监督约束力。镇政府将组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定期对全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或因地质灾害防范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将进行严厉问责。对成功预警预报的地质灾害监测人员,成功组织群众避险的单位和个人将进行表彰。 

    

  附件:1.克虎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名单 

  2.克虎镇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表 

  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 

  4.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 

  5.地质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牌)参考样式

    

    

    

    


主办: 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06004910号-3 网站地图  
邮政编码:033200   网站技术服务电话:0358-4421987
网站标识码: 141124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240216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