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发文字号:临政办发〔2019〕27号 | 发布日期:2019-06-21 |
| 发文机关: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关 键 字: |
| 标 题: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县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
临政办发〔2019〕27号
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县2019年度地质灾害
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单位:
《临县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6月17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临县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我县是山西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县(市)之一。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危害大,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极大,特别是因矿业开发、切坡修路、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为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办发〔2013〕12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布<临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临政办发〔2018〕34号)及《中共临县县委办公室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县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临办发〔2019〕7号),做好我县2019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8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近几年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
2018年全县未发生地质灾害。
近几年我县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一是灾害发生区域以黄土丘陵易发区的城乡结合部、集中移民村和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居多;二是因灾伤亡人员以长期居住在高坡陡崖下的农民居多;三是灾害发生时间以冰雪冻融期和汛期居多。
二、2019年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一)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根据2017年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结果,全县范围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77处,其中:滑坡62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2.38%;崩塌63处,占22.74%;不稳定斜坡124处,占44.77%;地面塌陷21处,占7.58%;地裂缝7处,占2.53%。从危险性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39处,占总数的1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45处,占总数的16.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193处,占总数的69.7%。从险情等级划分,大型35处,占总数的12.64%;中型52处,占总数的18.77%;小型190处,占总数的68.59%。
今年汛前隐患排查,新增8处地质灾害,分别为临泉镇幸福小区滑坡、临泉镇龙祥小区崩塌、临泉镇龙泽苑小区崩塌、木瓜坪乡庄则上村崩塌、三交镇鑫盛洗煤厂崩塌、兔坂镇王家峪村异地扶贫集中安置工程崩塌、黄家沟煤矿不稳定斜坡和三曲线公路不稳定斜坡。
我县全境都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45.6%,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43.01%,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县域面积的11.39%。
(二)全县降水趋势预测情况
预计2019年全县降水量与历年同期比较,大部分乡镇接近常年略偏少。其中春季、夏季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偏少,秋季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偏多,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秋季大部分乡镇平均气温偏高,易触发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发育规律,结合2019年气候预测和我县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降水气温关系的分析研究,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冰雪冻融期(3—5月),这一期间内气温升高,土体解冻,受土体冻融及土体中的地下水作用的影响,易发生坡体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二是主汛期(6—9月),在时空上降水量分布不均,局部连续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四)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因素
全县现有矿山采空区面积超过17平方公里,沉陷区面积超过7平方公里,易引发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2019年我县沿黄公路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易引发地质灾害,县城周边、各乡镇所在地周边切坡建房、开发建设等活动,易形成新的崩塌、滑坡隐患点,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
根据全县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2018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2019年全县降水趋势初步预测,预计2019年全县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将呈增长趋势,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极端气候、采矿活动、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仍然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局部短时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剧烈,违法建设致灾的态势从根本上难以扭转,我县2019年面临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2019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受地形地貌、地质结构、降雨、植被、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在湫水河流域和月镜河流域两侧,总面积约1358.5km²,该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有多条铁路及县乡级公路,庞庞塔煤矿等10家大中小型煤矿都在该区域。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点222处,其中滑坡51处,崩塌38处,不稳定斜坡105处,地面塌陷21处,地裂缝7处。地质灾害点密集度0.16处/km²。
该区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亚区,分别为:湫水河流域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高易发亚区,临县东南华烨煤业、西山晟聚煤业一线以滑坡、地面塌陷为主高易发亚区,庞庞塔煤业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高易发亚区,月镜河流域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高易发亚区。
(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东部河谷区和黄土丘陵区,面积约1281.3km²,该区地形复杂,地貌单元主要为河谷区和黄土丘陵区,细小冲沟发育,斜坡受河流侵蚀作用明显。该区人口较密集,人类活动较强烈,以修路、修建房屋及农耕活动为主。该亚区发育地质灾害点51个,其中滑坡11个,崩塌24个,不稳定斜坡16个,灾点密度为0.04处/km²。
该区进一步可以分为四个亚区:青凉寺沟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杏林庄沟、曲峪沟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陆家沟、八堡沟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阳坡村-石窑村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临县的基岩山区以及黄土残塬塬面上,主要为紫金山和汉高山两个山区及周边的黄土丘陵区,面积约339.2km²,区内发育地质灾害及现象点总数为4个,其中崩塌1个,不稳定斜坡3个。灾点密度为0.012处/km²。
该区进一步可细分为2个亚区,紫金山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汉高山以不稳定斜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
(四)重点预防地段
重点预防地段主要包括:国省道、县乡公路、沿黄公路沿线区域,重点防护道路两侧边坡因雨水渗透及重力作用发生崩塌、滑坡;各矿山矿企业及周边地区,重点预防因雨水沿采空地裂缝渗入引发地面塌陷进而对村庄和乡村公路造成损害;特别是河流沟谷沿线的矿井,要预防废弃矿渣堆放河道和沟谷引发泥石流;各类工程建设重点预防汛期采场和工程深挖削坡诱发地质灾害隐患或造成滑坡、崩塌灾害;高陡边坡下乡镇、村、学校、矿山企业、居民点、工矿临时生活生产区,防止春季解冻期和汛期山体滑坡、崩塌灾害;已确定的危险性大的3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城周边削坡建房区域和兔坂镇移民村削坡建房区域是重点防控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严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坚持属地管理,强化党委、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各乡(镇)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常态化贯彻全年,按时召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及时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层层签订责任状,发放“一书两卡”,督促村级监测人、受威胁单位和群众进行隐患点日常监测,组织开展辖区内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宣传培训、防灾演练等工作,做好辖区内群测群防有关资料汇总上报工作,协助开展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工作。各村委会(社区)具体组织区域内隐患点的日常监测、记录和上报工作,发现灾(险)情及时报告,并组织做好应急防范和撤离避让、自救互救等工作。
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县自然资源局要做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应急管理局要加强沟通协调,县应急管理局要指导协调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县自然资源局要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组织专家做好灾后成因调查。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条例》、《实施意见》和《临县机构改革方案》具体要求,明确职能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强化阵地意识,依法依规做好矿山开采场地、交通干线、水利设施、旅游景区、输油(气)管线、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移民搬迁工程等各类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全面做好群测群防。各乡(镇)要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建设,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每个隐患点要选择长期在村居住并工作积极的人员担任监测人,购买商业保险,发放监测补助,配备基本设备,加大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能力。
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自然、应急、发改、工信、住建、交通、教育、水利、能源、公安、财政、民政、文旅、气象、通讯、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为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县自然资源局分管副局长兼任。
(二)重点环节,扎实推进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在汛前“三个专项行动、高陡边坡排查”的基础上,扎实做好隐患排查、巡查、核查,要加强排查黄土丘陵区、旅游区、交通干线、工矿施工区以及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移民村、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聚集区。
特别是对高陡边坡要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严格执行“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总体要求,对排查出的高陡边坡隐患,要科学制定防灾措施,逐项落实,确保安全。对计划纳入工程治理的隐患点,要尽快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资金,认真组织实施;对计划纳入地质灾害搬迁的隐患点,要制定搬迁方案,尽快实施搬迁并拆除原有房屋;对纳入日常监测的隐患点,要进一步明确监测人和责任人,严格落实监测监控措施,发现情况变化要及时预警,迅速组织群众撤离。
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省、市、县平台互联互通,强化自然资源、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进一步扩大预警预报覆盖面和影响范围,不断提高预警预报精准度。
加强厂矿、学校、新建村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等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实需要建设的而又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建设场地,必须立即组织开展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消除隐患后方可建设。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坚持汛期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带班领导、值班人员要保持24小时在岗和通信畅通,各级应急分队要时刻保持足够人员在岗。严格执行国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规定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类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
速报时间: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事发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乡(镇)、本单位负责人报告。乡镇或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县人民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书面报告。紧急情况时,可先通过电话报告。当县、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复核确认,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同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速报内容:报告突发地质灾害信息,应当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首次报告时可以先简要报告,并做好续报,直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负责报告的单位应根据掌握的灾情信息,详细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及防治工作建议。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三)狠抓预防避让,推进治理搬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单位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程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已查清的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责成责任单位(个人)治理,并承担治理费用;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要依法予以赔偿。加大应急工程治理力度,通过小额资金投入,小规模工程治理,消除中、小型隐患点危害,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威胁。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实施主体责任,坚持搬迁底线原则,按照搬迁一户减少一户威胁,搬迁一村减少一个隐患点的思路,积极推进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确保我县2015—2017年401户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任务今年全部验收, 2019年度市下达的166户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任务今年全部开工、竣工过半,两年完成全部入住,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要强化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搬迁户信息管理,及时健全搬迁工作资料,确保资料合规、齐全、真实。
(四)加大宣传培训,搞好应急演练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结合“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等重大节日,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制作专题片、发宣传资料、播放公益广告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继续开展“进千村入万户”宣传活动,深入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居民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到点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识灾、避灾能力。
全方位培训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加强对各级政府负责人、地质灾害防治骨干培训,进一步提高巡查排查、应急处置和协调管理能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群测群防员进行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履职尽责能力。
加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力度。汛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进行以避险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努力提高政府和部门的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提高干部群众对应急防灾预案的认知程度,实现面临险情时能够有序、有效撤离的目标。
(五)夯实防治基础,提升防治能力
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县自然资源局会同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进行年度地质灾害趋势会商,研判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趋势,科学确定地质灾害重点时段与重点区域,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科学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周密部署防治工作。
推进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对我县黄土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人员密集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严格落实《关于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的实施意见》,将签订县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协议作为专项任务,逐步解决我县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少、防治能力弱、技术装备差、业务基础薄弱等问题,深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六)落实防治责任,严格奖惩制度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进一步明确分管责任、落实工作责任、抓实直接责任,依据职责抓好工作落实。要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并向社会公布,增添社会监督约束力。县政府将组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定期对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或因地质灾害防范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将进行严厉问责。对成功预警预报的地质灾害监测人员,成功组织群众避险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将进行表彰。
附件:
1.临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名单
2.临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表
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
4.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
附件1:
临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名单
组 长:赵成杰 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孙有玉 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赵仲斌 县政府办副主任
成 员:冯清照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高永胜 县应急管理局局长
闫福平 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陈国斌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
张恩富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刘建军 县公路段段长
陈国民 县教育体育科技局局长
王犁青 县水利局局长
李廷江 县能源局局长
李泽林 县财政局局长
薛银贵 县民政局局长
张文全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高翠文 县林业局局长
高恩奎 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局长
张介军 吕梁生态环境局临县分局局长
刘卫平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刘新民 县气象局局长
王兰奎 县公安局党委委员
吕小唐 县交警大队大队长
程 琦 县消防大队大队长
李伟刚 县武警中队中队长
张文文 县联通公司经理
李小刚 县电信公司经理
高乃平 县移动公司经理
王建新 县电力公司经理
高宝利 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自然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孙有玉(兼),副主任高宝利(兼)。
晋公网安备 1411240216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