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关闭
发文字号临白政发〔2025〕29号 发布日期2025-06-10
发文机关临县白文镇人民政府 关  键  字
标  题临县白文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白文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

村(社区)、镇直单位:

《白文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已经镇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

临县白文镇人民政府

2025年6月10日


白文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战”,全面改善提升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根据《临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公路沿线、村庄周边等重点区域垃圾清理不及时、环境脏乱差治理不彻底、长效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弱项,以建设美丽宜居宜业乡村为目标,突出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垃圾高效清零、污水有效处理、厕所卫生便捷、道路绿化清洁、河流生态通畅、乡村整洁美丽、机制健全管用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

二、整治重点

(一)整治公路沿线

聚焦省道、县道、乡道和铁路、高速公路周边道路等重点路段沿线,重点整治脏、乱、差现象,清理陈年垃圾,加强日常保洁,严厉打击偷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行为,整修破损乡村路面,开展道路绿化美化。

(二)整治河道“四乱”

聚焦河道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以湫水河为重点,通过设立警示标志、日常巡河、清淤疏浚、漂浮物清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面排查并清理整治河道,恢复河道自然生态。

(三)清零积存垃圾

聚焦农村道路沿线、山体边坡、河道沟渠、村庄街巷等重点区域,通过器械与人工结合的方式,彻底清除各类积存已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依托乡村承载机构和人员,常态化进行巡查,防止再次积存。

(四)提升村容村貌

聚焦农村主要道路沿线、村庄出入口、村内街巷等公共区域,整治乱堆的木材、砂石、砖瓦等建筑材料,拆除或改造破旧、脏乱的遮羞围挡、僵尸围挡,清除随意悬挂张贴的广告牌(栏),规范电力线、网线、有线电视等“蜘蛛网”,修补破损街巷,加强生活垃圾日常保洁清运,整治生活污水向街巷乱排,拆除私搭乱建,对长期无人居住、无人修缮的废弃房屋及残垣断壁进行拆除。

(五)治理生产生活污水

聚焦生产生活污水直排、乱排现象问题,对村庄周边、农户门前屋后、香菇(食用菌)厂、畜禽养殖场所周边等污水排放集中区域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收集管网、生态化处理等措施,实现生产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建立健全监测点,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六)消除“问题厕所”

聚焦 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重点排查技术模式不科学、建设质量不过关、运管机制不健全、农民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建立问题厕所台账,坚持实事求是、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分类、分步整改。引导农户加强对现有卫生厕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农村户厕卫生、整洁、便捷。

(七)改善户容户貌

聚焦农户房前屋后和庭院内随意堆放的柴草、土堆、粪堆及闲置生活用品,清理破旧围栏、建筑物料、农业生产废弃物,拆除私搭乱建,清理乱堆乱放,规范庭院畜禽散养行为,引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庭院干净整洁,消除“视觉贫困”,积极推进“空心院”整治和废弃宅基地变花园、果园、菜园、游园。

(八)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

聚焦废旧地膜、秸秆、农药化肥包装、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秸秆还田、废弃物回收、化肥减量替代、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九)绿化治理盲区

聚焦杂草丛生、车辆乱停、杂物乱堆、垃圾乱倒等垃圾盲区死角,加强合理规划和利用,通过植树造林、设置花坛等方式,开展“三绿”(扩绿、兴绿、护绿)行动,集中打造一批口袋公园、休闲区。

(十)推行“垃圾不落地”

在具备条件的村庄,鼓励引导村民把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临时存放在自家院内,然后投放到固定的垃圾收集转运点(垃圾桶),经统一转运后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形成“农户自行保存、专人定时收集、乡村定车转运、县级定位处理”的工作闭环,推动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村(社区)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举措。各村(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明确各级责任

镇党委、政府统揽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和县直单位(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公路、交通运输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电力、通信部门)的对接联系,配合县直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整治行动;各村(社区)要组织村干部、网格员、保洁管理员等对重点区域、盲区死角进行整治,定期巡查监督,防止问题反弹。

(三)做好资金保障

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导,用好用足各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统筹用好“千万工程”项目、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补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农村改厕专项等各级各部门安排的各类资金,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资金)支持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在农村人居环境工程项目中优先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四)广泛宣传发动

村(社区)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法律宣传和政策解读,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典型事迹报道,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上下积极参与、共同行动、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五)强化监督指导

我镇建立日常调度、分片督导、随机暗访、定期通报等工作推进机制重点督查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工作进展、整治成效、建章立制等情况,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本乡镇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环境卫生考核结果作为各村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镇党委、政府将按照网格划分由党委班子成员开展督导检查,进行实地抽查,全面检验各村(社区)工作成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村(社区)予以资金倾斜支持,对行动迟缓、工作推进不力的村(社区)予以通报批评、严肃问责,并限期整改。

镇村两级要强化组织领导,定期会商研判,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推进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建立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山西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依法依规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广“垃圾不落地”经验做法,加强保洁清运队伍建设,配足配齐现代实用装备,定量定标定人划定保洁责任。建立检查通报、从严奖惩等绩效评价机制,健全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农民群众参与本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建立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等共同参与机制,系统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1.建立健全乡村保洁制度。根据各行政村(社区)常住人口居住情况和辖区范围的沟渠河道、交通道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量,科学配备农村保洁员队伍,全面负责本村辖区内的街巷、道路、河渠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个户街院卫生建立个户“门前三包”制度,即个户包环境卫生、包“六乱”管控、包户容户貌美化;村庄内按照垃圾不落地要求合理配备垃圾桶等垃圾收集设施;合理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及时将村内垃圾清运到定点的垃圾转运站,由县城乡建设局负责将垃圾集中转运。各行政村实行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要具体细化责任区和责任人。保洁员选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脱贫户劳动力,重点照顾监测户劳动力。

2.建立健全网格化联防联控管理制度。按照湫水河沿线环境治理所涉乡镇实行联防联控机制,由乡镇党委书记牵头负责河道环境整治,乡镇长负责道路、村庄环境整治。镇要和木瓜坪乡、城庄镇共同协调搞好沿路沿河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做好对接协调和具体安排部署,互相督促、互相监督,共同对联防联控区域内的人居环境治理情况负责。同时,按所辖区域划分网格,开展全域网格化管理辖区的环境治理,做到乡网、村网、组网三网分层覆盖,细化每个网格人员的责任,确保每个区域人事合理安排,运行有序。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必须责任到村、到人村(社区)都要设立网格员,负责本区域的环境治理。

3.建立健全多元化筹融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县级财政资金补助;另一方面,要筹集一切可利用的资金推动本镇、本村的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动员广大村民投资投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断建立县、乡(镇)、村分级负担,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筹集资金的投融资机制。



主办: 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晋ICP备06004910号-3 网站地图  
邮政编码:033200   网站技术服务电话:0358-4421987
网站标识码: 1411240003   晋公网安备 14112402160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