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县委书记姚树山(右一)调研香菇产业。
抓监测、固成果,
底线任务坚决“兜起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一件大事。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每到关键节点都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临县充分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艰巨性复杂性,毫不松懈持续抓好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三保障”+安全饮水保障两条底线。一方面,用好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三种途径”,把干部入户走访作为基本工作法,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帮扶,重点关注未消除风险脱贫不稳定户和两年以上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应退尽退”。截至目前,全县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86.85%。另一方面,2021年以来,对全县120余名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共同体、农村健康服务联盟机制,家庭医生签约9.7万户28万人,每年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约3500余人次,让每一名农村群众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先后9次对全县8.5万余户农村6类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开展动态监测,对存在隐患的及时管控改造,让每一名农村群众都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投资1.5亿元,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197处,农村饮水维修养护项目426处,受益人口33.3万人,每年对全县998个自然村供水水质进行全覆盖检测化验,让每一名农村群众都能喝上放心水。
抓产业、促增收,
老区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发展产业需要久久为功,必须杜绝跟风随大流、大干快上等急功近利思维。

临县青塘粽子加工车间。
临县在发展产业中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大力度支持脱贫人口增收若干措施》,出台51条实打实的帮扶政策,真正拿出“真金白银”发展产业带动增收。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6.3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579个,以标准化推动基地农业园区建设,带动41.5万人次脱贫人口年均增收1560元。壮大红枣主导产业。围绕“产品增值、产业增效、枣农增收”目标,以品种改良、精细管理为重点,在12个红枣主产区乡镇实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项目覆盖50万亩红枣林。成立了山西省首个“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国家枣种质资源圃、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等平台,重点开展红枣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等,引进种植新品种76个。采取示范带动、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方法,流转红枣林地5.1万亩,实施高标准建园、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县红枣年产量可突破3亿斤,产值达到7.5亿元,惠及37万老区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每年出台食用菌产业补助政策,加大全县整合资金扶持、协调银行贷款支持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78亿元,倾斜食用菌菌棒运输费、专家指导费、冷藏库、冷藏车和菌棒补助等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在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方面,与山西省农科院专家合作,立足红枣大县资源优势,研究开发“红枣木”香菇栽培技术,进行产品升级,多个食用菌注册产品远销广东、深圳、上海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超5亿元,带动2.3万人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培育“青塘粽子”特色产业。依托全县红枣种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青塘村苇叶种植优势,培育发展粽子生产加工产业,研发6个系列的粽子产品,可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及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年生产加工规模从2020年的920万只增长到现在的7000万只,产值从2600万元增加到2亿元,带动就业3500余人,人均增收1万余元。
抓治理、强保障,
搬迁群众获得感“足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临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紧盯搬迁安置区发展和搬迁脱贫群众期盼,全面做好稳得住“后半篇文章”。
聚焦就业帮扶,创建奋进之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广泛开展“吕梁山护工”、驾驶员、吕梁工匠等实用技能培训,就业区域辐射北京、天津、陕西、太原、吕梁等地,大部分就业人员月工资在4000元到6000元之间。全县19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就业指导站全覆盖,配套13个帮扶车间、4个产业园区和2个工坊,吸纳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聚焦“双基”提升,创建美丽之家。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升行动,新建或共享小学16所、初中16所、社区卫生室19所、日间照料中心8个、文化活动广场19个,逐步完善了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间、红白理事厅、充电桩、“一站式”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聚焦社区治理,创建和谐之家。因地制宜组建搬迁社区党组织,单独组建党组织17个,挂靠邻近村党组织2个,选派第一书记19人,派驻工作队19支76人,实现党的组织和驻村帮扶工作全覆盖。新组建社区居委会17个,设置一、二、三级网格573个,实行社区治理“一网通管”,实现了安置点自治组织和网格全覆盖。持续规范安置点物业服务管理,采取社区直接管、乡镇统一管、聘请第三方专业管等方式,逐步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抓整治、重管理,
农村环境面貌“新起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临县把握新的变化趋势,着眼新的目标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努力满足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
坚持擦亮生态底色。投资2.9亿元,实施了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9万亩、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2.5万亩、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山水工程13.8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13.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5%。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和湫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了12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收集池工程,全县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湫河两岸村村有美景,处处皆画卷。坚持厚植为民本色。深化厕所革命,创新推出集中下水道收集、双瓮式、粪污集中处理等多种改厕模式,实现卫生实用双提升。建立“技术员+监理+村民代表”三级监督体系,严格把控设备抽检、施工验收等环节,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坚持打造文旅亮色。以打造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和百里湫河低碳绿色经济带为目标,加快推进碛口古镇国家5A级景区创建,大力实施大度山、紫金山、汉高山“三山”康养旅游项目和18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以碛口古镇为龙头,以湫河、黄河为两翼,以“三山”为闭环的全域旅游明珠正在吕梁山上熠熠生辉。
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保持战时状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作风,抓紧抓实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努力交出一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高质量临县答卷。